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十三五”時期,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有關部署,特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一、加快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
(一)現狀與形勢。
“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產業創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顯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等領域一批企業的競爭力進入國際市場第一方陣,高鐵、通信、航天裝備、核電設備等國際化發展實現突破,一批產值規模千億元以上的新興產業集群有力支撐了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戰略性新興產業廣泛融合,加快推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涌現了大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成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有力支撐。
未來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蓄勢待發到群體迸發的關鍵時期。信息革命進程持續快速演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廣泛滲透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信息經濟繁榮程度成為國家實力的重要標志。增材制造(3D打印)、機器人與智能制造、超材料與納米材料等領域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推動傳統工業體系分化變革,將重塑制造業國際分工格局。基因組學及其關聯技術迅猛發展,精準醫學、生物合成、工業化育種等新模式加快演進推廣,生物新經濟有望引領人類生產生活邁入新天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助推綠色低碳發展大潮,清潔生產技術應用規模持續拓展,新能源革命正在改變現有國際資源能源版圖。數字技術與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深度融合,數字創意產業逐漸成為促進優質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的智力密集型產業,創意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正在興起。創新驅動的新興產業逐漸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的主要動力,引發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格局重構,全球創新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我國創新驅動所需的體制機制環境更加完善,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配置持續優化,新興消費升級加快,新興產業投資需求旺盛,部分領域國際化拓展加速,產業體系漸趨完備,市場空間日益廣闊。但也要看到,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創新水平還不高,一些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情況仍然存在,一些改革舉措和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新興產業監管方式創新和法規體系建設相對滯后,還不適應經濟發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產業結構加速升級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強統籌規劃和政策扶持,全面營造有利于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生態環境,創新發展思路,提升發展質量,加快發展壯大一批新興支柱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培育發展新動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創新能力,深化國際合作,進一步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更廣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建設制造強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三)主要原則。
堅持供給創新。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全面提升技術、人才、資金的供給水平,營造創新要素互動融合的生態環境。聚焦突破核心關鍵技術,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和國際競爭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破除舊管理方式對新興產業發展的束縛,降低企業成本,激發企業活力,加快新興企業成長壯大。
堅持需求引領。市場需求是拉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要強化需求側政策引導,加快推進新產品、新服務的應用示范,將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供給,以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堅持產業集聚。集約集聚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要以科技創新為源頭,加快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提升產業集群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以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發展為途徑,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轉型,形成創新經濟集聚發展新格局。
堅持人才興業。人才是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首要資源。要針對束縛人才創新活力的關鍵問題,加快推進人才發展政策和體制創新,保障人才以知識、技能、管理等創新要素參與利益分配,以市場價值回報人才價值,全面激發人才創業創新動力和活力。加大力度培養和吸引各類人才,弘揚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
堅持開放融合。開放融合是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要以更開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搭建國際化創新合作平臺,高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大力推動我國優勢技術和標準的國際化應用,加快推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全球配置,全面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能力。
(四)發展目標。
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實現以下目標:
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并在更廣領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平均每年帶動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
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形成全球產業發展新高地。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發明專利擁有量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建成一批重大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產業創新能力躋身世界前列,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先發優勢,產品質量明顯提升。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等領域新產品和新服務的可及性大幅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更加嚴格,激勵創新的政策法規更加健全。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形成產業新體系。發展一批原創能力強、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品牌美譽度的行業排頭兵企業,活力強勁、勇于開拓的中小企業持續涌現。中高端制造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比重大幅提升,支撐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和技術創新中心,打造百余個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新興產業集群。
到203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導力量,我國成為世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創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和主導地位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五)總體部署。
以創新、壯大、引領為核心,緊密結合“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堅持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促進一批新興領域發展壯大并成為支柱產業,持續引領產業中高端發展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立足發展需要和產業基礎,大幅提升產業科技含量,加快發展壯大網絡經濟、高端制造、生物經濟、綠色低碳和數字創意等五大領域,實現向創新經濟的跨越。著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物技術和核技術領域一批戰略性產業,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遵循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突出優勢和特色,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集聚區和特色產業集群,形成區域增長新格局。把握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戰略契機,以更開放的視野高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水平。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完善有利于匯聚技術、資金、人才的政策措施,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全面營造適應新技術、新業態蓬勃涌現的生態環境,加快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二、推動信息技術產業跨越發展,拓展網絡經濟新空間
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向各行業全面融合滲透,構建萬物互聯、融合創新、智能協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到2020年,力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薄弱環節實現系統性突破,總產值規模超過12萬億元。
(一)構建網絡強國基礎設施。深入推進“寬帶中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大力推進高速光纖網絡建設。開展智能網絡新技術規模應用試點,推動國家骨干網向高速傳送、靈活調度、智能適配方向升級。全面實現向全光網絡跨越,加快推進城鎮地區光網覆蓋,提供每秒1000兆比特(1000Mbps)以上接入服務,大中城市家庭用戶實現帶寬100Mbps以上靈活選擇;多方協同推動提升農村光纖寬帶覆蓋率,98%以上的行政村實現光纖通達,有條件的地區提供100Mbps以上接入服務,半數以上農村家庭用戶實現帶寬50Mbps以上靈活選擇。推動三網融合基礎設施發展。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演進升級和應用,推動骨干企業新增網絡地址不再使用私有地址。
加快構建新一代無線寬帶網。加快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建設,實現城鎮及人口密集行政村深度覆蓋和廣域連續覆蓋。在熱點公共區域推廣免費高速無線局域網。大力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聯合研發、試驗和預商用試點。優化國家頻譜資源配置,提高頻譜利用效率,保障頻率資源供給。合理規劃利用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加快空間互聯網部署,研制新型通信衛星和應用終端,探索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研究平流層通信等高空覆蓋新方式。
加快構建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推動有線無線衛星廣播電視網智能協同覆蓋,建設天地一體、互聯互通、寬帶交互、智能協同、可管可控的廣播電視融合傳輸覆蓋網。加速全國有線電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雙向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推進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互聯互通。推動下一代地面數字廣播電視傳輸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加強地面無線廣播電視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創建移動、交互、便捷的地面無線廣播電視新業態。
專欄1 寬帶鄉村示范工程 |
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促進三網融合,加快光纜、衛星通信進行政村建設,按需實現光纖入戶網絡和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向自然村和住戶延伸覆蓋,利用衛星、移動通信等技術創新加強對海島、邊遠地區、山區等覆蓋,加快普及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智慧農業、電子政務等信息化應用,支撐扶貧攻堅。 |
統籌發展應用基礎設施。充分利用現有設施,統籌規劃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在全國適宜地區布局,有序推進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推動基于現有各類通信網絡實現物聯網集約部署。持續強化應急通信能力建設。
加強國際合作。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國際互聯互通合作。加強海外海纜、陸纜、業務節點、數據中心、衛星通信等設施建設,優化國際通信網絡布局。加快建設中國—阿拉伯國家等網上絲綢之路、中國—東盟信息港。
(二)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培育“互聯網+”生態體系。
深化互聯網在生產領域的融合應用。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推動“中國制造+互聯網”取得實質性突破,發展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構筑核心工業軟硬件、工業云、智能服務平臺等制造新基礎,大力推廣智能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構建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開展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示范。推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與農業、能源、金融、商務、物流快遞等深度融合,支持面向網絡協同的行業應用軟件研發與系統集成,推動制造業向生產服務型轉變、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拓展生活及公共服務領域的“互聯網+”應用。加快行業管理體制創新,促進醫療、教育、社保、就業、交通、旅游等服務智慧化。拓展新型智慧城市應用,推動基于互聯網的公共服務模式創新,推進基于云計算的信息服務公共平臺建設,增強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加快實施“互聯網+政務服務”,逐步實現政務服務“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
促進“互聯網+”新業態創新。鼓勵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快形成新的生產和流通交換模式。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分享經濟發展,建立適應分享經濟發展的監管方式,促進交通、旅游、養老、人力資源、日用品消費等領域共享平臺企業規范發展,營造分享經濟文化氛圍。
專欄2 “互聯網+”工程 |
深入推進“互聯網+”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等11個重點行動,建設互聯網跨領域融合創新支撐服務平臺。促進基于云計算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推進公有云和行業云平臺建設。加強物聯網網絡架構研究,組織開展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加快下一代互聯網商用部署,構建工業互聯網技術試驗驗證和管理服務平臺。創建國家信息經濟示范區。 |
(三)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落實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全面推進重點領域大數據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公開共享和應用拓展,完善監督管理制度,強化安全保障,推動相關產業創新發展。
加快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統籌布局建設國家大數據公共平臺,制定出臺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管理辦法,推動建立數據資源清單和開放目錄,鼓勵社會公眾對開放數據進行增值性、公益性、創新性開發。加強大數據基礎性制度建設,強化使用監管,建立健全數據資源交易機制和定價機制,保護數據資源權益。
發展大數據新應用新業態。加快推進政府大數據應用,建立國家宏觀調控和社會治理數據體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發展大數據在工業、農業農村、創業創新、促進就業等領域的應用,促進數據服務業創新,推動數據探礦、數據化學、數據材料、數據制藥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加強海量數據存儲、數據清洗、數據分析挖掘、數據可視化等關鍵技術研發,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數據處理、分析和可視化軟硬件產品,培育大數據相關產業,完善產業鏈,促進相關產業集聚發展。推進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
強化大數據與網絡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大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大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和有關標準規范,建立數據跨境流動安全保障機制。加強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關鍵技術攻關,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數據技術體系。建立完善網絡安全審查制度。采用安全可信產品和服務,提升基礎設施關鍵設備安全可靠水平。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制度,研究重要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網絡安全整體解決方案。
專欄3 大數據發展工程 |
整合現有資源,構建政府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數據開放平臺,健全大數據共享流通體系、大數據標準體系、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推動實現信用、交通、醫療、教育、環境、安全監管等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支持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在重點領域開展大數據示范應用,實施國家信息安全專項,促進大數據相關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
(四)做強信息技術核心產業。順應網絡化、智能化、融合化等發展趨勢,著力培育建立應用牽引、開放兼容的核心技術自主生態體系,全面梳理和加快推動信息技術關鍵領域新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推動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突破性進展。
提升核心基礎硬件供給能力。提升關鍵芯片設計水平,發展面向新應用的芯片。加快16/14納米工藝產業化和存儲器生產線建設,提升封裝測試業技術水平和產業集中度,加緊布局后摩爾定律時代芯片相關領域。實現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AMOLED)、超高清(4K/8K)量子點液晶顯示、柔性顯示等技術國產化突破及規模應用。推動智能傳感器、電力電子、印刷電子、半導體照明、慣性導航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提升新型片式元件、光通信器件、專用電子材料供給保障能力。
專欄4 集成電路發展工程 |
啟動集成電路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工程,實施一批帶動作用強的項目,推動產業能力實現快速躍升。加快先進制造工藝、存儲器、特色工藝等生產線建設,提升安全可靠CPU、數模/模數轉換芯片、數字信號處理芯片等關鍵產品設計開發能力和應用水平,推動封裝測試、關鍵裝備和材料等產業快速發展。支持提高代工企業及第三方IP核企業的服務水平,支持設計企業與制造企業協同創新,推動重點環節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半導體顯示產業鏈協同創新。 |
大力發展基礎軟件和高端信息技術服務。面向重點行業需求建立安全可靠的基礎軟件產品體系,支持開源社區發展,加強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智能硬件等領域操作系統研發和應用,加快發展面向大數據應用的數據庫系統和面向行業應用需求的中間件,支持發展面向網絡協同優化的辦公軟件等通用軟件。加強信息技術核心軟硬件系統服務能力建設,推動國內企業在系統集成各環節向高端發展,規范服務交付,保證服務質量,鼓勵探索前沿技術驅動的服務新業態,推動骨干企業在新興領域加快行業解決方案研發和推廣應用。大力發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端軟件外包業務。
加快發展高端整機產品。推進綠色計算、可信計算、數據和網絡安全等信息技術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加快高性能安全服務器、存儲設備和工控產品、新型智能手機、下一代網絡設備和數據中心成套裝備、先進智能電視和智能家居系統、信息安全產品的創新與應用,發展面向金融、交通、醫療等行業應用的專業終端、設備和融合創新系統。大力提升產品品質,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五)發展人工智能。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促進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重點領域推廣應用,打造國際領先的技術體系。
加快人工智能支撐體系建設。推動類腦研究等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新型人機交互、智能決策控制等應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支持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軟硬件開發。加快視頻、地圖及行業應用數據等人工智能海量訓練資源庫和基礎資源服務公共平臺建設,建設支撐大規模深度學習的新型計算集群。鼓勵領先企業或機構提供人工智能研發工具以及檢驗評測、創業咨詢、人才培養等創業創新服務。
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應用。在制造、教育、環境保護、交通、商業、健康醫療、網絡安全、社會治理等重要領域開展試點示范,推動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發展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智能硬件和智能化系統,重點推進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慧農業、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鼓勵各行業加強與人工智能融合,逐步實現智能化升級。利用人工智能創新城市管理,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推動專業服務機器人和家用服務機器人應用,培育新型高端服務產業。
最后編輯于:2018-09-03 09:54
發表回復要發表評論,您必須先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