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勝獅知識產權大戰啟示錄(第一財經日報)

一個有關中國企業參與全球化競爭的危險與機遇的經典案例

洪其華 李晶

中集集團(13.29,0.32,2.47%)副總裁吳發沛:企業現在早已不是靠勞動力密集和資金密集來攻城拔寨了,技術、知識產權、人才已成為支撐其做大做強的關鍵因素

11月3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個審判庭,一場關于集裝箱“漏水器”專利是否有效的辯論正在緊張進行之中。

辯論對決的雙方是全球兩家大型集裝箱制造企業——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中集集團(000039.SZ)控股子公司,下稱“上海中集”]和上海勝獅冷凍貨柜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勝獅”)。

作為中集集團的法律專員,王宇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對這個案子進行庭審了。“至少也應該是第5次吧。”他說,“我們回去后還要準備材料,希望能早日結案。”

王宇認為,這起訴訟只是掀開了兩家公司集裝箱知識產權糾紛的冰山一角。在他看來,這個案子非常重要,因為“漏水器”專利是否有效將直接影響到兩家公司最核心的案子——上海中集訴上海勝獅“漏水器”專利侵權一案。

“由于‘漏水器’專利是否有效還沒有判,所以我們持續3年多的侵權訴訟也一直處于暫停階段。”王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漏水器”拉開的維權序幕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吳發沛已不想再對整個案件的細節做過多的描述。身為中集集團副總裁的他更愿意談他對知識產權與企業發展的體會。“企業現在早已不是靠勞動力密集和資金密集來攻城拔寨了,技術、知識產權、人才已成為支撐其做大做強的關鍵因素。”

不過,這并不影響這一案件帶給人們的思考。在吳發沛的講述中,一個歷時三年、輾轉兩國四地、涉及眾多集裝箱制造巨頭的知識產權角逐大戲逐漸清晰起來。

訴訟得從一個名叫“漏水器”的專利技術說起,這是集裝箱制造眾多技術中的一個。

1995年,中集集團組建上海中集,進軍集裝箱領域的中高端領域,也是利潤率更高的冷藏箱領域。幾乎同時,同為知名集裝箱制造商的勝獅貨柜企業有限公司也在上海成立上海勝獅。

“當時德國瓦工堡公司才是冷藏箱70多項核心專利技術的擁有者。”吳發沛說,中集在進軍冷藏箱時,便以每年近100萬美元的專利許可費從德國Graaff技術擁有者德國瓦工堡埃爾策兩合公司(下稱“瓦工堡公司”)引進了技術,并獲得相關專利的許可使用權。

然而,上海中集不久就發現,多家集裝箱制造商在擅自使用瓦工堡公司的多項冷藏箱專利技術,其中就包括“漏水器”專利,而這正是中集集團向瓦工堡公司交納巨額專利費獲得許可的專利(后獲得該專利在中國內地獨占許可權)。

上海勝獅就是這些企業中的一個,當時,兩家企業生產的集裝箱都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于是,德方開始與這些企業協商,另幾家企業就之前的侵權行為對德國公司進行經濟補償,并獲得了自動漏水器及其他專利的合法使用權。(之后,中集集團買斷了“漏水器”等專利在中國的獨家使用權,這些企業就改向中集集團購買專利使用權。)但與上海勝獅的多次協商,均無果而終。

3年的訴訟回到原點

出于對自己專利技術的保護,德方于2003年8月12日,在上海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上海勝獅提起侵權訴訟。隨后,作為“漏水器”專利在中國內地獨家被許可人,2004年11月,上海中集就同一專利問題向上海勝獅提起訴訟。

由此,兩家企業引發了一場“知識產權大戰”。

上海勝獅立刻積極應對,首先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提出“漏水器”專利無效的請求;接著在香港高院以瓦工堡公司商業威脅為由提起訴訟,向瓦工堡公司索賠588萬美元,并以無創造性為由要求法院撤消該專利在香港的專利授權;另向德國法院申請禁令,禁止瓦工堡公司向他們的客戶發警告信。

之后,上海勝獅更是反訴上海中集壁板專利侵權,后因壁板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宣告全部無效撤訴。

2005年12月,德國聯邦專利法院作出判決,因上海勝獅拒絕交納5萬歐元保證金,駁回了其在德國訴“漏水器”德國專利無效的申請。在中國內地,無論是上海中集作為第三方參加的訴訟,還是上海中集作為原告在上海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歷時數載,都因上海勝獅在北京“反訴”專利權無效案暫無終審結論而處于中止狀態。

這期間,“漏水器”專利無效宣告案“一波四折”——經歷兩次行政決定、兩次法院判決,在北京經過近三年審理,如今又幾乎回到了原點。

王宇感嘆:“知識產權的官司是拖不起的,因為知識產權是有生命期的。一般知識產權的專利期是20年,而官司沒有結果,侵權行為也得不到制止。”

中集的知識產權“教訓”

在知識產權問題上,中集集團曾有過一次深刻的教訓。1999年,中集集團一子公司與美國某機場簽訂了13座登機橋的合同,因為在設計上簡單模仿,被美國某公司以侵犯知識產權為由申請仲裁,造成合同無法履行,損失達150萬美元。

吳發沛認為,這件事教育了中集,也讓中集懂得必須要尊重知識產權。“在當時,我們認為合作完了之后把別人的東西拿來照抄是無所謂的事情。而目前中國有大把的企業都是這樣,但這樣終究是行不通的。”

一些業內人士則認為,這或許只是中集靠專利技術占領市場的一種手段,因為,在大家宣揚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確實也存在一些企業靠濫用知識產權來打壓競爭對手。期間,上海勝獅就曾直接反訴中集的“漏水器”專利無效。

“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防范知識產權被濫用。”華東政法學院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黃武雙分析,“法律賦予了保護知識產權的權利,但法律卻缺乏一個對權利的限定,這就會造成濫用。”

但吳發沛卻認為:“維護知識產權是我們的權利,也是建立在尊重技術進步、尊重技術人員的創造這一理念之上的。試想,如果整個集裝箱制造業都陷入抄襲模仿的惡性競爭當中,會是個什么樣的惡果,誰還愿意投入巨資進行產品開發和技術進步呢?”

他堅持要將這個訴訟進行到底,因為“我們最終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獲得多少數額的賠償,而是為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來打,我們希望這個行業能夠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這對于包括集裝箱在內的眾多中國制造業能否真正在中國立下根來顯得至關重要。”

全球化帶來的知識產權考驗

長期代理知識產權訴訟的楊春寶律師告訴記者,知識產權是中國制造業必須要正視的一個問題,也是全球化來臨給企業帶來的另一個考驗。

一位集裝箱制造領域的人士告訴記者:“集裝箱制造最早進入中國的確是靠低成本,但要把這個行業扎根在中國,就必須要有一個進入門檻,要有自己的創新技術、人才,要在國際標準制定上有自己的聲音。”

該人士表示,如果中國沒有核心的技術,低成本是很難長久的。現在比中國成本低的國家不少,如越南,不少中國的制造業已經開始往越南轉移。從留住產業核心基礎的角度來說,這一點毋庸置疑。

在吳發沛眼中,發展更是離不開知識產權:“技術發展和企業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技術,企業很難取得長足發展,技術發展要和業務的發展緊密結合,才能解決業務當中的問題。”

中國制造業如何才能“長盛不衰”,黃武雙認為,不斷創新才是中國制造業的核心。如同大多數中國企業一樣,最開始是從引進技術、引進設備起步的,但在這一過程中,一些企業僅僅依賴引進,最終往往是引進一批,老化一批,市場空間越來越小;而另一些則重視消化吸收并不斷創新,最終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我們應該多學習日本企業,目前中國企業已經知道了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但還不知道如何運用。比如,日本企業在一個DVD磁頭上面可以申請2000個專利,而我們卻只申請幾個,沒有這樣的意識,并不是說我們的技術不到位,是我們的意識不到位。”黃武雙說。

在黃武雙看來,對于知識產權僅有尊重是不夠的,畢竟知識產權(專利)在特定時候還是利益博弈的工具,只有變成自己的才最重要。

 

最后編輯于:2018-09-24 11:40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