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心理癥結探析(科技創業)

幾位業界的知名人士把盞話創業,字字珠璣地探討了創業者的心理問題。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們的心語……

創業者心理癥結探析
文/劉瀟瀟

時間:2003年8月20日
地點:圓緣園紅茶坊

參與人員:
方 侃 上海時代創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思根 上海交大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
徐 波 上海張江集成電路產業區開發有限公司財務總監
曹曉峰 上海思庫科技教育有限公司總裁
楊春寶 上海市浩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劉瀟瀟 《科技創業》記者

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風順,對于創業者來說,創業路途上遇到的困難更不是常人所能體會的。阻礙創業者前進的有可能是資金、團隊、合伙人、市場……然而這一切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創業者心中的那個結。如果沒有健康的創業心態,那么即使是企業階段性的成功也會導致企業最終的失敗。

有句活說得好,態度決定一切。具體到創業者身上,什么樣的心態才會給企業帶來成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又該如何去面對?如何尋找到一個合理的出口?

為此,《科技創業》與幾位在業界頗有聲望的人士,一起探討創業者的心理問題。

為什么去創業?

曹曉峰:作為一個創業者,我想我的體會是足夠深刻的。創業其實是一個非常理性的過程,尤其在日前市場不成熟的情況下,企業能生存下來并繼續發展是很難的。有些創業者是主動創業,是始于一種信念,一種夢想,也有些是被動創業的,是被生活逼出來的;但不管怎樣,在大多數情況下,既然開始了創業,就必須要保持一種堅強的信念。我自己是為了實現心中的那個創業夢,才義無返顧地投入進去的。

方 佩:我是做風險投資的。我們接觸到的許多公司都是主動創業的,在艱難的創業路上,沒有一種堅強的信念是沒有辦法堅持下來的。因為在創業的過程中會碰到許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如果沒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企業在最初的一到三年里就會垮掉。這與就業者在心態上是完全不同的。

創業者滿懷壯志豪情開始創業之路,但,實際上,很有可能創業的現實狀況會與初期的預期值差別很大,那么,這種情況下創業者是否能還能承受得?。窟@是一個需要創業者在邁出第一步時就需要從心理上和能力上通盤考慮的問題。作為投資方,如果創業者思想不堅定的話我們是不會去投資的,我們要看他是否真的想創業。我們挑選創業者的一個首要條件就是他必須要把原有的工作辭掉。全職來創業。只有全身心投入進去,才會有可能得到成功的回報。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創業者要有事業心,賺錢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這樣一種強烈的愿望,這才是創業所需的真正健康的心態。

徐 波:創業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僅憑一腔熱情是不能成功的。現在中國的就業形勢不好,政府鼓勵大學生出來創業。但我覺得大學生創業是不夠現實的,他們沒有足夠的經驗、技術和理論指導,這樣創辦的企業走不了多遠。

陳思根:創業之前首先要問一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創業?這個問題根重要。為了掙錢而創業是不能支撐整個創業過程的。只有為了理念去創業才是正確的。創業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誘惑,也會不斷地經歷成功和失敗,惟有理念能支撐創業者一直往前走而且不走歪路.無論是創業者個人還是創業企業,無論是經歷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一定要有這樣一種強烈的創業理念。特別是創業的核心人員,一定要有強烈的創業信念和理念,然后才能把這個信念傳擂下去,形成一個團隊,形成企業的信念和企業的文化。

創業的心理準備

楊春寶:從法律角度來看,創業者之間由于意見分歧和利益沖突而產生的法律糾紛非常多。很多創業者往往既是企業的股東,也是公司的管理人員或是技術骨干,這樣就很容易發生勞動糾紛、股權糾紛、商業秘密方面的糾紛和其他不正當競爭方面的糾紛。發生糾紛之后,有些創業者愿意從創業的角度出發,在律師的幫助下或在相關部門的調解下,找到合適的方式來解決紛爭;可也有的比較偏執,喜歡鉆牛角尖,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夠理智。我們認為:當事人的意見當然應該尊重,但最好還是從創業的角度考慮,提出總體的解決思路。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應該把最主要的時間放在事業當中,而不是種種的爭吵和糾紛。

在我所接觸的眾多案例當中,我總結得出:創業者創業失敗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有一點是極為引人關注的,也是剛才提到的創業者之間種種糾紛產生的原因,就是創業者單憑一腔熱情,或者說是一時沖動來創業,對創業缺乏一種總體的很好的規劃和設想。創業開始時沒有用一種規范的法律文件來把各種事情規定下來,在發生利益沖突的時候,已經沒辦法規范了。

所以,我往往會建議初創業的朋友,“先小人后君子”,有些規則先行規范下來,特別是公司的章程,還有其他一些像知識產權的界定和保護、訴訟權等等,這樣會避免和化解很多糾紛。創業一定要有防范意識,把工作做在前面。法律并不是萬能的,而且一旦需要法律來解決問題,就如失火之后的救火,不管如何努力,肯定是會有損失的。

曹曉峰:剛才大家談到創業的先決條件問題,而楊律師淡的是合伙人如何用法律規范彼此利益的問題。因為我是創業者,剛才你們所提到的情況我都有親身體會,而且我為這些事情也付出過很大的代價。我以為,妥善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心志。我當時的心態就比較好,盡管我和創業伙伴之間有諸多分歧,但我始終覺得是他為我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平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實力也得到了證明,保持了一種平衡健康的心理,最終大家好聚好散。

所以,我還是要說,對創業而言,一種創業的觀念和信念是最重要的,創業就是為了給自己一個目標,挑戰自己。有了這樣一種創業的信念,也就會有一種健康的創業心態:作為創業者,可能會付出很多,但關鍵在于這樣的一個創業的過程——開創事業的同時也獲得了歷練和經驗,獲得了更多的有形無形的資源。

說到創業伙伴糾紛的問題,我以為,創業如果要成功,就必須要有一個規范。如果股東之間的利益沒有從一開始就規范好的話,那公司的內耗對創業的阻礙便會遠遠超過外界的困難和干擾。創業無非就兩種結果,一種是賺了,大家怎么來分紅:另一種是賠了,大家怎么來認賬。我們要找的伙伴應該是那種既能夠共患難又能夠共富貴的人。我總覺得創業最難的,不是缺錢,也不是缺項目,而是缺真正志同道合的創業伙伴。

陳思根:曹總的分析根精辟。根據我做過的很多投資來看,的確,創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支撐創業過程的理念,尤其是創業團隊中的核心成員。一定要有這樣一種創業的理念,并不斷地向自己的團隊灌輸。

還有一點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創業還得要有創意。創意從哪里來?只能從市場來,從消費者群體中來。只有從市場出來的創意才是真正適合創業的創意,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市場意識。

第3點,創業要有一個很好的團隊?,F在很多人組建創業團隊,尤其是大學生創業,總以為一個企業CEO,CTO,CFO等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找個學管理的做CEO,找個學技術的做CTO,找個學財臺的做CFO,以為這樣就能讓企業現代化的運作起來。其實這是不對的。創業團隊班子里的成員應讀是理念相近,相互信任、溝通有效的忘同道合者,至于他們是學什么專業、會什么技能并不是決定性的。創業者在團隊心理上一定要有很好的包容性,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的,只要大家能求同存異,共同為了一份事業努力奮斗,創業就有可能走向成功。比如我在投資的時候。一定要先看合伙人之間的價值觀是否相統一,股東之間能不能合作一致。如果股東之間的理念不一致,對企業是最致命的。

第4點,創業者和創業團隊還要有契約意識、規則意識。創業會成功也會失敗,創業伙伴之間有權益也有責任,所以在創業初期的準備工作中就相關問題簽訂明晰的合同和協議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契約,就要依靠契約來解決問題,所以,在具備契約意識的同時,還要有一種遵守游戲規則的規則意識。

徐 波:從剛才幾位的談話中我可以總結出幾點:一個企業要創業成功,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團隊和好的經營者,領導者;其次要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既包括企業的經營模式,發展模式,也包括企業里股東間的契約和規范性的東西。
我想補充一點,創業者的企業戰略意識也是很重要的。創業不只是為了能在短期內賺點錢,而是要開創自己的事業,體現自己創辦企業的價值。這個價值不光是企業有形的資產或者說現金,還有很多無形的東西,像團隊的配合,企業的文化,企業的信念,包括企業戰略發展的眼光,還有創新意識,包括技術、管理、理念的創新,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創業者更需要具備這種戰略發展的意識,否則真的很難成功。

陳思根:從我的經驗來看,創業者還有一個心理準備就是要有共患難的意識。創業之初大家都應該想一想,碰到團難怎么辦?在遭遇挫折的時刻,團隊里肯定會有叛變青的,這時作為創業者一定要信念堅定,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不能因為別人的變卦而輕易動搖自己的創業信念。

我還碰到有些創業者,特別喜歡抱怨,怨團隊,怨環境,怨他的臺伙人投資者,這是很不健康的心態,是創業者應該剔除的。在失敗時抱怨連連,說明他們心理素質還未過關,缺乏正確的創業理念和信念。我們提倡創業者要培養自己獨立創業的精神,消除依賴心理。尤其是團隊的核心成員,應該團結每一分力量,多做事而少說埋怨的話,事業才可能成功。

徐 波:的確,報多人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產生抱怨。從心理上說是很正常的,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從客觀上來看,這種態度是不可取的,因為抱怨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更容易給自己找借口,認為是外界、客觀因素導致失敗。其實我覺得更多的應該從主觀上,從自身出發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企業成功時該怎么辦?

陳思根:面對成功的時候,要戒除驕躁的情緒。有些企業在順境時更容易產生驕傲和盲目的心態,有些創業者在企業剛開始有贏利時,野心就變大,拼命想往外擴張,想搞多元化,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其實這是心理素質差的表現。所以創業者—定要時刻想這樣的問題,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能不能找到這樣的資源和合作者,如果沒有合適的人和物就不要去做。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誘惑很多,譬如說政府承諾給他們多少優惠政策,或者說給他們一塊地,要他們做大做強,往往很多企業就會被這些承諾沖昏頭腦,盲日樂觀起來。

徐 波:我特別支持陳博士的觀點。企業成功的時候是特別危險的時候,很容易盲目,所謂“一俊遮百丑”,可能某一方面成功了,其實企業管理等各方面部可能存在諸多問題,一旦市場形勢發上變化,很多問題就會暴露出來,企業很快就會垮掉。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當初的旭日集團,還有美國的傲創,等等。所以在成功時要特別注意對形勢有客觀的認識。對于搞多元化,很多人總以為,什么錢都可以賺,但事實上他們沒有意識到,很多錢跟他們是沒關系的,有些錢不應該是你去賺的,或者是你賺不到的。你只能賺你該賺的錢,想賺所有的錢是不現實的。

方 侃:這也回到了我們一開始所探討的話題,就是關于創業所應具有的理念和信念的問題。創業并不是單純為了盈利,為了賺錢,而應該上升到開創一番事業,有事業心去體現自我價值這樣的高度。有了這樣的信念支撐下的創業才會更有方向性,在面對誘惑時才會明白自己該做什么樣的事,不會盲目樂觀,頭腦發熱地去做—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在遇到困難時更會柯一種包容的心理。如果是錙銖必較的人,在遇到矛盾時只會想著自己會得到多少利益,而不會去想成就大的事業需要什么樣的條件。

曹曉峰:今天我們的話題是創業者的心理問題,其實這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問題。我在這里給大家簡單地用兩個模式解釋一下,請大家一起來探討。

首先:人的心理發展過程從大的層面來講是人格的發展過程。我覺得,創業者應該具備人格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像剛才提到的有些創業者在成功后很驕傲,認為自己無所不但遇到挫折后焦躁不安,悲哀沮喪等等,就是因為他的人格不穩定。

我們來講一個“人格圖”的概念。它最底下一層是氣質,第2層是認知,第3層是性格,第4層是能力,最高一層是價值觀、信念和信仰。一個人的人格是隨著年齡逐步發展的,而信念又是其中最高級的,對下產生影響的心理能也是最高的。有些創業者沒有一種創業的信仰和信念,換句話說也就是人格不完整,跟這樣的人合作創業是注定會失敗的。孫中山講過一句話,“思想、信仰、力量”。作為創業者就要有一種創業的信仰,這種價值觀和信仰跟—般的工薪階層是肯定不同的,能否接受這種價值觀對于能否創業成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創業并不是始于一種能力,一種愿望,而是始于一種信念和價值觀。

來講另外—個模型?!獋€組織或者—個個人,它要怎么起作用的?我們現在流行一個詞,叫“經營績效”。而績效是由行為產生,不同的行為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再往深層看,行為的背后又是什么?行為背后是動機。團隊和創業者的理念、信仰,其實都是一個動機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創業?”

問題最終落在:導致動機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決定動機的因素有3個層面:最低的一層是知識、技能和經驗——“我懂得創業該怎么做,所以我去創業”;第2個層面是學習、思維和創新的能力——有些知識未必能全知道,但可以通過學習、思考去獲得;最高的一層是態度、觀念和信仰——對創業的一種態度、觀念和信仰;這3個層面都會決定動機,但它們又會相互影響,而且能量是逐級加強的。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要有信念,信仰。

所有的成功中,包括拿破侖?希爾,卡耐基還有克拉克,強調的都是這3句話:“態度決定結果”,“觀念左右命運”,還有一個,“信仰就是力量”。有了正確的態度,有了信仰和創業的觀念,其他一切都不成為問題。

結束語

時間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悄悄地流逝,幾位嘉賓談興似乎愈來愈濃,無奈時間緊促,沙龍只能收尾。

創業是我們永恒的話題,創業者是我們永遠關注的群體,在與嘉賓們有力的握手中和他們意猶未盡的神情中,我們分明感到了一種責任和使命。作為“創業者的精神寒園”,《科技創業》雜志惟有先創業者之憂而憂,永不停步地探索在這漫漫的創業路上。

(本文轉載處《科技創業》2003年第9期)

最后編輯于:2019-06-02 11:00
  • 本站聲明:本站所載之法律論文、法律評論、案例、法律咨詢等,除非另有注明,著作權人均為站長楊春寶高級律師本人。歡迎其他網站鏈接,但是,未經書面許可,不得擅自摘編、轉載。引用及經許可轉載時均應注明作者和出處"法律橋",并鏈接本站。本站網址:http://www.xabzw.com。
  •  
  •         本站所有內容(包括法律咨詢、法律法規)僅供參考,不構成法律意見,本站不對資料的完整性和時效性負責。您在處理具體法律事務時,請洽詢有資質的律師。本站將努力為廣大網友提供更好的服務,但不對本站提供的任何免費服務作出正式的承諾。本站所載投稿文章,其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