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東熱衷找“股托”減持
作者:法治周末記者 肖莎 法治周末實習生 徐依祿 來自:法律橋 時間:2016-11-5 點擊:
原題:9月大股東蜂擁減持 永泰能源居首
大股東熱衷找“股托”減持
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實際是解禁的大小非股東找一個“股托”,例如,找一家關系好的投資公司,然后通過大宗交易將股份轉到投資公司名下,最后再通過二級市場拋售股票。從而規避必須的減持公告等程序規定
法治周末記者 肖 莎
法治周末實習生 徐依祿
9月29日晚,上市公司精倫電子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張學陽于9月27日收到證監會出具的《調查通知書》,因其在減持精倫電子股份達到5%時,未按照規定履行報告、披露義務,并繼續超比例減持,證監會決定對其立案調查。
張學陽并非是唯一一個在今年下半年對所持股票進行減持的個人或機構。事實上,法治周末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隨著8月中報窗口期結束,今年9月,二級市場已經有上百家公司宣布大股東減持,套現金額超百億元。其中永泰能源、聯創電子、應流股份、皇氏集團、吳通控股和華夏銀行的大股東減持金額均超過5億元。
也有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像張學陽一樣,在減持時出現違規操作的情況,大多原因是未能依法按時或提前披露減持信息。
就在9月30日,深交所還發布公告稱,對華夏人壽違規減持希努爾男裝股份有限公司給予公開譴責處罰,并將計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向社會公布。
首創證券總經理王劍輝向法治周末記者表示,一般減持套現出現在股價高漲時,但目前整體A股股價不算高。
為何還有那么多大股東集中減持,甚至不惜違規減持?
此外,減持潮是否會反過來影響A股行情?對這一問題,資本市場尚未達成共識。不過,經濟學家宋清輝向法治周末記者表示,建議投資者回避減持概念相關個股。
永泰能源股東減持額最高
“股市低潮期多個大股東減持,只能說明大股東對公司前景預期悲觀,或是臨近年底銀行回收貸款,公司或個人急于套現導致減持潮又起。”王劍輝分析道。
知名財經評論人曹中銘也表示贊同,他認為減持時機包括股價高企時,或者認為企業業績下滑,或以個人有資金需求等。對于此番多個大股東減持的原因,曹中銘則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個股估值較高的原因,也有許多機構或股東對后市并不看好,認為不如目前套現。另外,GDP增速回落,整個宏觀經濟大環境不好也是其考慮的因素。
同時,法治周末記者查閱東吳證券相關研報還了解到,從股東增減持的歷史數據來看,產業資本作為內部人,對公司的經營情況更為了解,產業資本的增持減持動作可視為股市的領先信號。從數據得知,當股價過度高于真實價格時,產業資本將首先發起減持變現,待股市回歸理性再進行增持。
法治周末記者根據東方財富網choice公開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后發現,據不完全統計,9月1日至30日,滬深兩市共有480家A股公司發生大宗商品成交1645筆,平均每日成交約為55筆,共52.91億股被轉手交易,合計金額620.89億元,平均每日成交金額20.70億元.
從行業分布來看,在9月1日至9月29日期間,證監會一級行業19個行業門類中有18個行業門類出現了資金凈流出現象,其中制造業以1514億元的凈流出額位居首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緊列其后,凈流出金額達270億元,采礦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衛生和社會工作三行業則位列第7名、第9名和第17名,凈流出金額分比為78億元、44億元、6.4億元。
具體來看,在9月1日至9月29日期間,共有68家上市公司的減持金額超過1億元。其中,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泰能源”)遭遇減持金額最多,為21.6億元,該公司控股股東永泰集團于9月7日、14日、19日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4.36%;吉艾科技公司高管配偶減持17.43億元,位居第二位;位居第三位的是天舟文化,其大股東減持12.87億元,其余的64家上市公司減持金額則均在10億元以內。
對此,宋清輝對法治周末記者說,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減持雖然是合法合規的市場行為,但卻對上市公司而言存在一定的隱患。對投資者而言,一旦介入時機不對或者盲目介入,很容易被坑害,被套的幾率也很大。
大股東熱衷通過“大宗交易”減持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包括永泰能源大股東在內的一些個人或機構,并不采取協議轉讓或集中競價的方式減持,而是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股份。
一位不愿具名的證券分析人士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實際是解禁的大小非股東找一個“股托”,例如,找一家關系好的投資公司,然后通過大宗交易將股份轉到投資公司名下,最后再通過二級市場拋售股票。從而規避必須的減持公告等程序規定。
記者發現,隨著9月解禁高峰和減持潮的出現,大宗交易較上月也變的活躍起來。法治周末記者梳理并統計了9月大宗商品交易數據。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30日,滬深兩市共有480家A股公司發生大宗商品成交1599筆,平均每日成交約為55筆,日均成交筆數環比上升約18.95%,共52.91億股被轉手交易,合計金額620.89億元,平均每日成交金額20.70億元,日均成交金額環比上升約為三成以上。
其中,永泰能源被控股股東永泰集團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近5.42億股,占公司流通股比例達到11.8%,占公司股本總額的4.36%,成為近期減持規模最大的上市公司。
對于永泰能源這樣巨額減持現象,法治周末記者輾轉聯系到永泰能源相關工作人員,對方表示,大股東減持是公司發展其他項目需要,但可能也與經濟基本面不景氣有關。
為何大股東會熱衷于通過大宗交易進行減持?
宋清輝表示,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很隱蔽,一般的股民根本不清楚上市公司大股東的真正減持動向。
證券法律師楊春寶向法治周末記者表示,大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并不違反現行證券法及相關監管規定。因證監會至今并未出臺對上市公司大股東進行大宗交易的監管規定,但是,如果自然人大股東同時又是上市公司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則需遵守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在任職期間,每年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方式轉讓的股份不得超過其所持本公司股份總數的25%的規定。
楊春寶進一步介紹,2016年1月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其中規定,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的股東,計劃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應當在首次賣出的15個交易日前預先披露減持計劃。并且,上市公司大股東在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一。
楊春寶說,與協議轉讓和競價交易減持方式相比,大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減持不需要預披露。
“但證監會至今尚未對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減持進行限制,如不違反上交所和深交所關于大宗交易的相關規則,理論上說并不存在障礙。”楊春寶表示。
在楊春寶看來,根據法律規定,當大股東通過大宗交易將其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后,再減持就無需履行信息披露義務,股民僅通過上市公司定期公告才能了解這些股東的持股情況,信息嚴重滯后,這就會影響股民的判斷和投資決策。
違規減持為何屢禁不止
大股東將減持行為變隱蔽的做法,除了大宗交易,還有違規減持,且這種情況并非今日才有。
法治周末記者查詢公開資料發現,證監會曾多次對上市公司大股東違規減持的行為進行依法查處,如2015年11月27日,證監會就對5宗非法減持案件進行了處罰,其中對上海加冷松芝汽車空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松芝股份)控股股東陳福成的違規減持行為處以總計240萬元人民幣的罰款,理由是陳福成超比例減持未及時披露及在限制轉讓期限內減持。
此外,證監會還對“楊子江違法減持案”當事人楊子江罰款1720萬元,對“李建華違法減持案”當事人李建華處以罰款1510萬元,對“銀基集團違法減持案”當事人沈陽銀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罰款210萬元,對“柳化集團違法減持案”當事人柳州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罰款520萬元。
楊春寶向法治周末記者表示,從整體而言,上市公司大股東違規減持的違法成本和其違法所得相比,實在是微乎其微。
“其實,違規減持屬于老話題,每年都有發生,并且屢禁不止,根源在于違規成本低。”曹中銘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最后楊春寶補充道,證監會應有更為嚴厲的處罰力度,不僅在經濟上對違規股東進行處罰,還應在證券市場準入等方面對其加以限制,從根本上加大其違法成本,從而切實有效地維護廣大中小股民的合法權益。(轉載自2016-10-11《法治周末》)
【本文作者:法治周末記者 肖莎 法治周末實習生 徐依祿,來自:法律橋,引用及轉載應注明作者和出處。如需聘請律師,請立即致電楊春寶高級律師:1390 182 6830】
關注法律橋微信公眾平臺 | 楊春寶高級律師電子名片 |
![]() | ![]() |
◆
請注意文明用語,請勿人身攻擊。
◆
請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各項相關法律法規。
◆
您應當對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負責。
◆ 請勿在此提出法律咨詢,法律咨詢請去法律橋論壇。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網站管理員有權刪除違反上述提示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本站聲明:
本站所載之法律論文、法律評論、案例、法律咨詢等,除非另有注明,著作權人均為站長楊春寶高級律師本人。歡迎其他網站鏈接,但是,未經站長書面許可,不得擅自摘編、轉載。引用及經許可轉載時均應注明出處"法律橋",并鏈接本站。本站網址:http://www.xabzw.com/。
本站所有內容(包括法律咨詢)僅供參考,不構成法律意見,站長不對資料的完整性和時效性負責。您在處理具體法律事務時,請洽詢有資質的律師。本站將努力為廣大網友提供更好的服務,但不對本站提供的任何免費服務作出正式的承諾。本站所載投稿文章,其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首席主持律師:上海楊春寶高級律師
上海最早的70后高級律師。入選國際知名法律媒體China Business Law Journal“100位中國業務優秀律師”,榮獲Finance Monthly“2017中國TMT律師大獎",并入圍Finance Monthly“2016中國公司法律師大獎”,系Asia Pacific Legal 500和Asia Law Profiles多年推薦律師,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調解中心調解員,具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任職資格、系上海國有企業改制法律顧問團成員,具有豐富的投資、并購法律服務經驗。[詳細介紹>>>]
業務委托郵箱:LawBridge#163.com